联系秘书处

>>电话:020-83488621

>> 传真:020-83599801

>> 邮编:510095

>> E-mail:gdshengyue@163.com

>> Q Q:546829193

学术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论文

简谈对青少年学习声乐常见误区的思考

浏览:83次    作者:虞启龙    来源:广东省声乐艺术研究会
0

    声乐,是指以嗓音作为“乐器”来表演的一种有别于其他乐器的特殊的音乐形式,人既作为“乐器”又是表演者,这使其更具人性,并且比任何音乐都更直接地表达个人情感,使观众们容易理解和参与其中,其富有感染力的艺术魅力和群众参与性,吸引了众多声乐爱好者及声乐专业人才不断地钻研和实践,使得声乐艺术的发展越来越系统和科学,也不断涌现出优秀的歌唱人才。但是,声乐专业的学习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怎样才能够科学的艺术的歌唱呢?在越来越多青少年开始他们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他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困惑和问题,这往往起源于他们对声乐专业的不了解或一知半解,以至于走进了声乐的误区。在这里,我简单谈谈自己对青少年学习声乐常见的误区的一些思考。

    每每有学生初到我这,说想学美声,我都会问他,你知道什么是美声吗?得到的回答一般是“声音洪亮”,“音色优美”,“高音嘹亮”等等,可当我让其模仿时,往往却听到的是另一种声音,要么是一种压着喉咙如同牛叫般的声音,要么是扯着嗓子连挤带压的尖锐高音等等一些与他们所说相反的声音。我问他们,你们这样唱舒服吗?得到的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可是为什么学生们说的挺好,可是做的时候却是相反的效果呢?仅仅是因为他们还没学过吗?其实不然,那是因为他们对美声的接触和了解太少太片面了,仅仅凭借自己对美声的一些印象,一些音色特点,先入为主的认为声乐的声音要求就是要亮,要厚,音量还要大,因此一味地追求音量和音色,不求甚解的模仿别人的音色。以至于走入了声乐学习的误区之一----盲目追求音色和音量。

    这时候您也许会问,追求优美的音色和洪亮的音量有什么错啊?是的,可你别忘了,这并不是音乐的全部,特别是声乐的学习过程中如果一味去追求这些,就万万不可了。因为声乐表演者既作为“乐器”的主体,又同时在演奏“乐器”,这种特殊的组合形式使得表演者在听觉上和听众的听觉产生了误差。举个简单的例子,拿个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声音,然后播放出来,从录音机里出来的声音往往会使人觉得好像不是自己的声音,可是旁边的人会说:“这就是你的声音啊。”这便是主观听觉和客观听觉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此,这些学生仅仅把自己听到的认为是响亮的声音,好的音色唱了出来,而忽略了自己的生理感受和自然的发声状态,这样的声音肯定是不悦耳的。

    好的音色和音量是不违反自然发声规律的科学的发声方法的自然而然的结果。那么什么才是不违反自然发声规律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呢?我们知道嗓音是来自于声带振动,而声带振动来源于我们的气息。好比说大提琴的弦与弓子的关系,弦自己不会发声,需要通过弓子的持续运动才能获得发声的能量,声带也是一样,需要气息源源不断地供给能量才能发声。好,既然知道了发声的物理原理,我们就要考虑如何才能发出好的音色了。我在去年的校刊上看到一篇关于如何获得好的提琴音色的说明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上面提到,提琴发出音响靠的不是弓子对弦所施加的蛮力,而是弓子上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小钩子,使得弓子和弦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微妙,仿佛是若即若离的游离状态,而好的提琴音色在被奏出时,演奏者也会有一种在空中运弓的感觉。我看到这个现象觉得非常有趣,联想到,科学的美声发声状态也正是如此,气息好比弓子,声带好比琴弦。琴弦本不发声,靠的是弓子的微妙运动,声带本不发声,靠的是流动的气息使得声带附近的气压变薄,从而拉近了声带,使声带边缘被动的闭合发声。我们并不需要考虑随着音高或音量的变化在声带上或者附近的肌肉群做任何动作,因为那都会有损声音的自然振动,使之不再灵活自如,如同把手放在鼓面上敲鼓一般,声音干涩,毫无生气。我们的前辈们在这方面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和暗示,我也从中获益良多。德·巴尔:在发声时,整个下巴的下部必须感到是柔软的。下巴下部的任何隆起或硬化,对于发出纯净的音都是危险的。托马斯:要让声音唱得非常自然,一点也不要用力于自觉地去控制它。吉利:歌唱是一种自如、不费劲的活动,如果你感到是重体力活动,你的方法可能是错了。芙夫诺尔说:诚挚和自然是你发声所需要的。放弃你对声带的帮助,你要坚信它是能做到的。 

    因此,悦耳的音色和具有穿透力的共鸣是符合自然发声规律的结果,刻意的模仿音色和追求音量都将使声音不再富有活力,失去应有的光彩。当然,科学的发声并不是光放松下巴和声带就行,还需要自然舒展的呼吸,积极运用共鸣腔,科学的行腔咬字一块运作才可以,关于这一块我们在以后再单独探讨。

    当学生开始学习声乐后,往往会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毛病。虽然问题各式各样,都其中也有不少有共性的地方,特别是关于呼吸的问题,普遍存在。我在上课的时候,会要求学生做深呼吸并放声歌唱来检查他们的呼吸状态是否正确。结果发现,有的学生用了很多气,可声音却是虚的,没有“芯”;有的学生音色很“亮”,气息却很僵,不流动。但是通过对他们的呼吸进行调整规范后,发现声音都有了积极地变化。这貌似两个极端的情况,为什么同样通过气息的训练,声音都有了进步呢? 这是因为他们的问题实际上都出在不注意正确的呼吸,在声乐的学习中走进了误区。

       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在意大利美声学派有这样的说法:“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和原动力,谁懂得呼吸谁就懂得歌唱”,我国传统声乐也有“气为声之本,气乃音之帅”的说法,同时还认为“气催发,声靠气传,无气不发声,发声必用气”。声音的准确音质的优美和纯正,表情的丰富多彩,都取决于正确的呼吸,因为有气才有声,正确的呼吸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发声状态。所以,学会如何正确的呼吸是声乐学习中的重中之重。上面说到的这些学生,他们普遍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呼吸浅的情况,就像是筋疲力尽的运动员一般,上气不接下气,肩膀和胸上部随着呼吸起伏,有的学生甚至在吸气的时候连颈部肌肉也会跟着使劲,这种呼吸就是胸式呼吸,也可称作锁骨式呼吸或肩式呼吸。这样的呼吸方式在声乐学习中是最要不得的,因为这样的呼吸所导致的端肩膀,颈部肌肉紧张都会影响到发声器官的自如运动,声音也得不到有效的呼吸支持,使得声音音色干涩单薄,缺乏流动性。还有一种是用了很多气,声音却是虚的,没有“芯”。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呼吸肌肉太过松懈,使得气息都漏了出去,声带无法有效振动起来,听到的声音自然就是虚的。

    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利于歌唱的呼吸方法。那么正确的呼吸因该是怎么样的呢?美声唱法流传至今,最广泛宣扬的便是胸腹式呼吸,也可称为横膈膜式呼吸。这种呼吸要求人在吸气时身体肌肉放松,口腔自然打开,想象“闻花”或者“打哈欠”的感觉吸入气息,这时横膈膜自然向下向外扩张,使得腹部及后腰向外扩张。而呼气则是廓和横膈膜压迫充满空气的肺脏,使气息渐渐地流出体外,同时口腔和喉部仍保持吸气时的兴奋状态。两组动作都不能有任何强迫的力量在其中,一定要完成的自如从容,否则适得其反。胸腹式呼吸有助于解放掉肩颈部的肌肉群,获得更多的气息支持,使得声门能更从容地活动,从而获得自然的音色。歌唱时吸进来的气不要一张嘴就都跑光了,要使吸气肌肉群和呼气肌肉群合作,在呼气的同时保持吸气时腔体打开的状态,也就是吸气肌肉继续工作,将气息保持住,使呼与吸相互配合又形成对抗,声音也就获得了呼吸的支持。 

    声乐的学习需要长期艰苦的训练和善于思考的脑子。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人声是世间最美妙的乐器,可人声同时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乐器。我们要想学好这门专业,就需要在学习中不断思考,不断感悟。在这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走进各种各样的误区。这时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反问自己,这样的声音对吗?这样唱真的舒服吗?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要不断尝试,找到真正科学的的,符合自然规律的发声方法。只有在每一次错误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建立正确的歌唱概念,声乐演唱技能才能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