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0-83488621
>> 传真:020-83599801
>> 邮编:510095
>> E-mail:gdshengyue@163.com
>> Q Q:546829193
以说导唱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
本文针对声乐教学导学的若干问题,以声乐教学中实践点滴为例,提出了“以说导唱”的概念,并具体地描述了步骤与方法,强调了在训练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教学方法;以说导唱;声音条件;语言能力;性格特征
【正文】
在现行的声乐教学中,一直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落后等等问题,导致声乐课堂教学效率低,培养人才周期长。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和音乐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学习声乐的人愈来愈多,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笔者在多年的声乐教学中摸索出一种比较适合初学者入门的教学方法——以说导唱,以供基层的声乐教师们共同磋商。
歌唱讲究呼吸、位置和共鸣,正确的呼吸、良好的声音位置和共鸣都必须通过最基本的发声练习来获得。因此,声乐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练声。对教师的要求一时不能领悟,在练声时往往不得要领,则是大多数初学者都经历过的阶段。具体表现为:歌唱时找不到支点,发音无力,声音虚弱,音色浑暗,没有光彩。究其原因,主要是发音部位的接触点缺乏柔韧的弹性力度,而传统的练声方法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笔者发现“以说导唱”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法,即让学生先学会“说”,然后才是“唱”。这里的“说”是指有位置、有呼吸、有共鸣的艺术化的“说”。“说”得理想后,再进行常规的训练。用这种方法训练学生,可以使学生尽快地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最基础的发声要领,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谈谈声乐课堂上如何进行“以说导唱”的教学。
初步进行声音训练时,由于没有正确的声音概念,也不理解什么是声音的支持点,一味的按照传统的练声方法进行训练(唱练声曲),虽然也能达到目的,但对大多数初学者来说会相应的延长学习时间,影响这一阶段的学习进程。如果及时采用“以说导唱”的方法进行训练,让学生在通俗易懂,轻松愉快的说的过程中练习,会很快地度过这一难关。日常说话习惯好的人,吐字清晰,音色纯净,具有很好的共鸣,常被誉为“像歌唱一样”,而习惯不好的人则“捏着嗓子”说话,虽然也能听懂,却让听的人难受,这样用嗓子的方法决不能用来唱歌。说话的声音是否动听、悦耳,取决于母音是否正确、圆润,而唱则是将这种正确的状态加以夸张和延续,换句话表示:说与唱之间的不同主要在母音的延长与不延长上。因此,学声乐也可以说是在寻找一种母音延长的方法。建议这样练:
1、用夸张的u母音口型,先吸一口气,慢慢呼出。记住感觉后,再深吸一口气,再呼出时发出u母音,要很慢、很长地发出,要说不要唱,并要用最大的音量保持住。这个练习主要是使声音与呼吸建立起联系,在呼出气后保持声音的长度时候,就能找到气息的感觉。这个练习能帮助学生较快地到声音的支点。
2、以“咪”和“吗”交替使用,发出用很短的、断开的音。张开嘴咬字时,要清淅、有力,具有爆破性。这个练习主要是为了找到声带的控制感,对那些漏气的学生来说很有好处,而且咪和吗的字头都是鼻音,打开了鼻腔,等于找到了通向头腔共鸣的道路。通过这个练习,学生不难发现声音共鸣的感觉。
3、用假声进行练习(多用于女声)。用假声训练时,一般宜从上至下,因为高音容易找到假声位置,从上至下保持位置来带动声音,练到低音时仍然是假声的感觉,再配合以气息,便能得到理想的声音。直到学生能用假声自如地运用不同的音量说话:既可以悄声低语,也可以高声喊叫。这个练习能够使声带肌肉放松,声音位置提高,而气息的运用和声音的共鸣都接近于歌唱。
以上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建立咬字与发声之间的联系。用具有共鸣和气息的声音去练说,既可以解决只练声,而吐字不清晰的毛病,又可以解决只练咬字,声音又不动听的问题。在进行练习的初期,重要的是去说,而不是唱,要一直保持说的感觉去发音,不可去找唱的感觉。只要认真做好练习,很快就会找到打开喉咙、共鸣、位置的基本感觉。达到声带放松、情绪稳定、字正腔圆的目的后,就可以进行一定的发声练习了。开始时选择比较简单的练习,而且要选择比较好发音的字。方法如下:
1、一音一字练习:选择一个音、一个字反复进行说唱练习,保证唱和说的发音方法一样。
2、一字多音练习:选择一个字,不同的变换音高,练习音高变换后的正确咬字和发音。
3、一音多字练习:从容易的声区开始,选择一个音,用多个不同的字,进行说唱练习,并且这个音可以以半音的关系向上或向下移动。
咬字时要求:气息下叹,用力咬字头,打开牙关;做哈欠状,延长字腹(母音);提起软口盖,用力把字尾甩上去。当学生把亮音说出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牢牢捕捉把嗓音说亮的机能状态,以说亮的记忆去歌唱。
在以上练习的基础上开始尝试用简单的歌曲练习。如:《花菲花》(黄自曲)、《摇篮曲》(舒伯特曲)、《二月里来》(冼星海)、《百灵鸟》(格林卡)、《少女的愿望》(肖邦)、《鼓浪屿之波》(钟立民)等等。练习方法同发声方法相似。以《花菲花》为例,具体要求如下:
1、大声的、拖长音的朗读歌词:
“花菲花,雾菲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逐字练习,找感觉。这种练习的时间要长。在大声朗读的时候,仿佛整个身体都因气流的喷出,而上下贯通。练习时,要有明确的说话方向,就象在呼唤远处的人,精神要提得很高,尾音要拉得很长。做这种练习时,如能配上肢体动作(类似泼水、阳谷、丢手榴弹等),效果会更好。
2、按照歌曲的节奏在同音上朗读歌词:
先用中声区的声音练习,然后用低声区和高声区的声音交叉练习。只要发音正确,声带放松,就可以感觉到声带放松后的的自然振动,此时的声音已具有一定的质感。
3、说一个字就唱出音高,练一句就连起一句:
必须抓住前两句歌词,反复读说,当学生掌握要领后,就可以在旋律上把歌词唱出来。唱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怎么说就怎么唱,开始可以高开一至两个调,等学生音色唱出来后,再降至原调,用刚练习过的说的感觉唱完全曲。也可以从1=D开始,以半音的关系向上唱至1=F,然后又以半音回到1=D。
如果方法正确,经过以上三个步骤的练习,完成了《花菲花》这首歌后,在声带放松和共鸣方面都会有明显的效果。这种“以说导唱”的训练方法比传统的练声方法更实际、更能让初学者接受。当学生掌握初步的发声要领后,教师就应该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以发展学生的嗓音音域和统一各声区的音色。
由于学生的具体条件有差异,如:声音条件、语言能力、性格特征等等不同,因此“以说导唱”在训练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声音条件:
这里主要针对没有经过任何声乐训练的学生。随着音乐教育的普及,学声乐的人越来越多,无论出自何种动机,他们中间都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声音条件一般,甚至以传统的声乐教学的标准来看,有的学生就几乎不具备声乐训练的条件:说话的声音很小,发音时声带不振动,发出的都是气声,平时也很少唱歌或者只是因为喜爱唱通俗歌而来学习声乐等。学习声乐有个天生的好嗓子是个有利条件,但对无此天赋者,科学的发生方法可以弥补其天赋不足。“意大利著名歌剧言演员兼教师,贝尔纳尔地教授曾说:他的嗓音是人造的,是经过老师的正确指导,通过本人刻苦顽强的锻炼,掌握了一套完整的科学方法而获得的。”[1]而在现实的教学中,重视条件好的学生,忽视条件差的学生,这是声乐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因此声乐教师们应耐心地对待这类学生,要善于发现其声音上的闪光点,除非是生理上的疾病和缺陷,只要方法得当,运用“以说导唱”进行训练,都会有比较好的收获。
2、语言能力
声音是通过适当的、正确的音形唱出字来,唱出优美的音色来。唱歌的语言不同于说话的语言,也就是说唱歌的咬字不同于说话的咬字,而不同点就在于咬字的部位不一样。如:北方人说话位置靠后,嘴前部的动作很小,口腔肌肉松懈,咬字唇不到位,口腔里象含什么东西,导致吐词不清晰;南方人说话位置靠前,嘴型扁,牙关紧,整个口腔象被什么东西粘着打不开,导致声音尖而亮。通过“以说导唱”的训练,学生很快会明白问题的所在。按照“以说导唱”的方法,先练好歌曲中独个的字,再采用说的方法练唱。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也培养了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既练了字,又练了声,还可减少初学者独立练声时的盲目性。另外,我国是个多方言的国家,许多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在发音上都有明显的地方口音,有些学生就是因为普通话能力差,而影响了自己声音的发展。对待这些学生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以说导唱”为其正音。用这种训练“说”的方法,有点类似“疯狂英语”中,李阳老师教中国学生说英语,教外国学生说汉语。
3、性格特征
性格是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各种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在行为、能力上的表现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在进行“以说导唱”教学的初期就要准确的判断学生的性格,根据不同的性格特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没有学过声乐的人,由于性格因素已经都不是自然的声音了,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还原学生的自然声音状态。如:性格急躁的学生,情绪容易激动,平时说话声音大而快,发音时声带动作多,声音多偏高,练习时应采用平和说话的方式,通过稳定情绪达到还原学生自然声音状态的目的;性格懒散的学生,情绪比较消沉,说话时声音小而慢,发音时弱声、虚声就多,声音多偏低,练习时则应采用大声说话的方式,通过提高学生的情绪来还原学生自然的声音状态。另外在选曲方面,也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征,在初学阶段,尽量做到取长避短,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声乐需要激情,调动起情绪非常重要,有了良好的情绪,才可产生歌唱的激情,才能达到良好的歌唱效果。
以上是笔者在进行以说导唱教学的一些心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始终还是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让它逐步完善起来。
参考文献:
[1]声乐基础 周小燕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年10月
注:《以说导唱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2005年在艺术类专业期刊《艺海》上发表过。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对“以说导唱”教学,笔者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因此本论文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