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秘书处

>>电话:020-83488621

>> 传真:020-83599801

>> 邮编:510095

>> E-mail:gdshengyue@163.com

>> Q Q:546829193

学术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论文

“声乐乐器”的造就和歌唱训练

浏览:120次    作者:徐强    来源:广东省声乐艺术研究会
0

 

 

    声乐是用人的声音来表现音乐的艺术。人体自身就是声乐乐器,同时他又是操纵这种乐器的演奏家,而这种乐器最核心最重要的部份则是喉器。人的声音质量的优劣则决定于声带、喉器的生成状态健康程度从自然的角度来说,有什么样的喉器及其着力方法,便会产生于其相适应的声音。因此在声乐人才的培养中声乐乐器的造就,即造就一个适合于艺术歌唱的喉头状态及人体有关肌肉的着力方法,着力习惯是第一性的东西。而人的声音是从属于人体、从属于发声器官的。因此声乐研究、声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研究喉器及人体有关肌肉在什么状态下能发出艺术歌唱的声音,在什么状态下不适合于艺术歌唱,从而在我们的训练当中使喉器及有关肌肉达到适合艺术歌唱的状态,造就出适合于艺术歌唱的声乐乐器,研究这种声乐乐器的造就和艺术歌唱声音训练的关系,为艺术歌唱的声音训练创造一个好的条件和前题。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好的艺术歌唱声音的产生,必须有二个条件:第一,是否有一副、机能良好的声带。第二,喉头在发声时的状态是否良好,这个状态是指,喉内部肌肉和外面肌肉的运动是否能使发音管的形成并与声带的发音情况协调配合以产生泛音共鸣。观察和研究哪些喉头状态是不适合于艺术歌唱的,什么样的状态是适合于艺术歌唱的,是研究造就声乐乐器问题的第一步。

 

    喉头在歌唱时的位置,是最容易观察到的喉头状态的外表现象。

 

    据我观察,在发声的时候原始的喉头位置大体上有四种不同的类型。它们对形成不同的喉头有不同的影响。

 

A、喉头完全上提型:

 

    这是一种很普通的类型,具有这种类型喉头的人,他们在发声歌唱的时候,喉头完全上提,提到看到看不到的程度。喉头上提的原因是由于使用下巴肌肉用力的方法来歌唱,所以喉头完全上提。喉腔,咽腔被堵塞,不能形成管状,气息通道也被堵塞了,不可能放在气息上来歌唱,是一种拉长声带的方法,形成不了良好的喉头状态,产生不了通的、松的音柱感的、高位置声音。这种发声方法与艺术歌唱所要求的发声方法、着力方法恰恰相反。

 

B、喉头不完全上堤型:

 

    喉头不完全上提型,情况是多样的。在发声的时候有的提高的多一些,有的提高的少一些,也是用下巴肌肉来操纵歌唱,所以下巴及喉部周围肌肉都是紧张的,形成不了良好的喉头状态,所以产生不了良好的统一的声音。

 

C、喉头下压型:

 

    喉头在歌唱时用力下压,这是喉头的最低位置,下压的力量来自下巴及喉部周围的肌肉紧张,发音管及气息通道被堵塞,形成不了良好的喉头状态。(有的人天生的喉器位置很低,但发声时下巴及周围肌肉伀驰,不属于此种类型。)

 

D、喉头稳定型:

 

这种稳定型的喉头有二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是喉头虽然稳定,但发声时下巴肌肉用力向外拉动舌骨,虽然没有喉头上提,但下巴肌肉紧张僵硬,破坏发间管的开成,基本上是拉长声带的发音方法,和喉头上提型相同,与艺术歌唱的着力方法相背离,即使是在打哈欠的位置也形成不了良好的喉头状态,也就产生不了艺术歌唱的声音,更不用谈打开喉咙了。

 

    第二种情况是:喉头不但稳定(或者说基本稳定或相对稳定),下巴及喉部周围肌肉松弛,舌骨能稍向后退,发音管及气息通道畅通。这是一种最好的喉头状态,如果再有一附好的声带及良好的乐感,这就是一架质地良好的声乐乐器,训练什么样的歌手都是容易奏效的。

 

    好的喉头状态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是能够形成发音管,气息通道畅通。

 

    上面我所说的这些喉头位置和状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人的喉内部肌肉和喉外部肌肉原生的状况不同而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不同的着力方法,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喉头位置和喉头状态。

 

    只有在良好的喉头状态下进行歌唱训练,才能产生艺术歌唱的声音,常规的艺术歌唱的训练方法才能对口和有效。其他各种类型的喉头位置和状态,皆是不良的声乐乐器,常规的声乐训练思想和方法很可能对其无效,或者效果不佳。何为者也,因为这些喉头位置和状态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下巴及喉部周围肌肉着力方法不而造成的,要想把不良的肌肉着力方法改造成为良好的着力方法,必须对肌肉的着力方进行改造,改造成为适合于艺术歌唱的着力方法,但常规的声乐训练方法没有从这一点切入,也没有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所以我认为,在声乐人才的培养上,应包含声乐乐器的造就和歌唱方法、技巧训练二个问题。单纯从声音上来说,这是两个重要的工程,对大多数人来说缺一不可。当然对于那些天生的自然条件特别好的人即天生的具有良好喉头状态的人不在此论。至于哪个先哪个后,哪个为主哪个为辅,那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不同的阶段而定。要认清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性质的问题,不能混淆了不同性质的问题,声乐乐器的造就与歌唱方法的训练,是两个不同阶段的问题,需要相辅相成。绝不能千篇一律的“咪、咪、眯、妈、妈、妈”。千篇一律的“打哈欠”,千篇一律的“微笑”,千篇一律的“丹田气”。这些方法在某种条件和情况下是合适的,在某种情况和条件下,又是不准确、不合适、不起作用的。如果我们不把矛盾的性质搞清楚,不把声乐乐器的造就和歌唱方法的训练二个问题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搞清楚,那么我们的声乐教学就只能在偶然性上碰运气,而不能在必然性上获得成功。

 

    发声的生理机制发生变化,声音才有发声变化的物质基础。声音向好的层次发展,又引导着生理机制向更好的层次发生变化。声乐乐器的造就和歌唱方法的训练,这是二个不同性质,但又互为条件、相互关联,在一定的情况和阶段上又是相辅相成的问题。如果不认识这个问题就会造成很多的失误,在声乐界也会造成很多的误解。

 

    试举几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在我们声乐教学中,经常强调气息。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强调胸腹式呼吸的各种练习无疑是正确和必要的。我说的这种正确和必要是对于那些具备良好喉头状态的人而言,这是前提和条件,不具备良好喉头状态的人,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喉头上提的人、下巴锁紧的人可 以肯定的说是不起作用的。因为这种状态把气息通道堵死了,单纯的呼吸练习练的再好,他们也用不上艺术歌唱所要求的那种气息。只有当他们解决了喉头状态这一主要矛盾,喉头稳定了,下巴放松了,舌骨可以稍向后退了,这样,气息的通道打开了,才为艺术歌唱所求的呼吸创造了条件,有了这个前提,以上所强调的呼吸和各种单纯的呼吸练习才是行之有效的。而呼吸方法的正确又与好的喉头状态的形成在一定的阶段上又起着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作用。矛盾在变化在发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有所变化和发展,才能在各个不同的阶段上解决具体的矛盾和问题。

 

    再如用“打哈欠”办法打开喉咙以使声音统一的问题,声音模仿问题,在一定条件下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在使用这此方法或阐明这些问题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前提和条件,使这些提法不具备科学性、准确性和普遍性,所以在某种条件下是根本不起作用的。

 

    歌唱时喉结保持打哈欠的位置一般都是这样要求的,但是这里面有两个问题:第一,不是人人都能自然而然的在歌唱时将喉结放在打哈欠的位置上。第二即使是将喉结放在打哈欠或半打哈欠的位置上也不是人人都能打开喉咙和解决声音上的问题的。这种提法只适用于上面我所说的喉头稳定、下巴松弛、舌骨有后退能方的人,如不具备上述条件,即使在歌唱时喉结能保持在打哈欠或半打哈欠的位置上,他们也不会打开“喉咙”和解决声音上的其他问题的。这里最根本的问题是,如果打哈欠能造成下巴放松、舌骨后退的状态才是优良的喉头状态,声乐训练的方法才能凑效,否则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面带微笑使声音进入面罩的情况大抵如此。微笑是人人都会的,但是可以肯定的说会微笑的人不是人人都能使声音进入面罩。如果每个人都可以用微笑使声音进入面罩,那么声乐训练岂不是很简单了。微笑确实可以帮助声音进入面罩。当微笑的肌肉运动起到了调节有关肌肉和舌骨进入好的位置和状态,促使发音管的形成,微笑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反之,则是无效的。所以,没有条件的微笑法,也就不具备科学性、准确性、普遍性。

 

    再如声音模仿。不管是模仿他人的声音也好,模仿自己的声音也好,之所以会有几个好的声音,那是因为歌唱者在唱那几个声音的时候具备了良好的喉头状态,这是根本,这是本质。如果在模仿过程中能形成良好的喉头状态,则会继续产生良好的声音。如果不能形成良好的喉头状态也就不能模仿出好的声音。所以我说单纯的模仿虽有可行性,但不具备科学性、准确性、普遍性。如果我们不只进行单纯的模仿,而是深入地研究歌唱者那几个好的声音是在什么样的喉头状态和情况下形成的,以此来解决声乐乐器的造就问题,岂不是从根本上为解决声音问题创造了条件吗?

 

    还有的声乐家说,声乐问题是整体解决,讲喉头只是注意了局部是不对的。这是一个常识的错误。声乐训练最终是要达到整体解决的,但是“矛盾要一个一个的解决”,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随之迎刃而解,也就达到了整体解决。

 

    以上举的几个例子,用于说明常规的声乐训练的一些方法,如不与喉头状态相结合来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则不具科学性、准确性、普遍性。

 

    一切声音都产生于物体的振动,对于声音来说物体的振动是第一性的,是根本。有什么样的乐器便会产生什么样的声音。有什么样的声乐乐器便会产生什么样的人声,这是第一性的。所谓声乐乐器的造就,就是造就出适合于艺术歌唱的喉头状态,造就出适合于艺术歌唱的发声器官。是不是可以说这是我们声乐教学中的“根”呢?我想是可以这样说的。其实从生理上造就声乐乐器的问题自古有之,比如意大利的阉人歌手,就是用生理的办法来造就特殊的声乐乐器: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开设的歌剧演员进修中心的著名声"。

 

    声乐乐器造就问题,是一个专门课题。我们有了一定的方法和经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不作专门的探讨。

 

    但是我们有些声乐家反对肌肉训练,认为肌肉训练不是艺术,还有一些声乐家为自己只懂得声音不懂得生理而自豪,还有一些声乐家反对局部训练等等。我认为这种说法和做法是不足取的,产生这种论调也不是奇怪的。因为对声音问题的认识,是受到自身条件和经历等方面局限的。因此,认识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具备良好的喉头状态,自身是一架特好的声乐乐器,因此,他们不理解、不认识那些不具备良好喉头状态的人的发声状况,所以他们对于进行肌肉训练和咽音训练的一些方法感到奇怪和不理解。反对肌肉训练的人,一般的来说可能都是具有良好喉头状态的人,他们具有良好的喉头状态,适合于艺术歌唱,很可能是一位伟大的歌唱家,没有那一部份肌肉是不适合于艺术歌唱的,所以他们用自己的感觉、体会来代替那些还不够完善的喉器显然是不对口的。再如喉头状态很好、喉结稳定的人和提着喉头唱的人,感觉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只有那些原来提着喉结唱,改造成具有良好的喉头状态,喉头稳定的人,才真正知道他们的区别在那里。所以说,认识,由其是对于歌唱方法和感觉的认识,是有自身局限性的。虽然我们每人都有一个差不多的喉器,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但是这个小异却造成了喉头状态、着力方法上的千差万别。就象我们的面孔都是一个鼻子两个眼,但是长相没有一个人是完全一样的。声乐上有些问题争执不休、各执自见、大约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上面所说的“哈欠法”、“微笑法”、“呼吸法”等等,对于那些具有良好喉头状态的人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不见得具有准确性。实际上这些方法也是在调节肌肉的状态,如果在使用的过程中调节了肌肉达到适合于艺术歌唱的状态,这种方法是适用的,否则是不适用的。问题的本质是你的“微笑”和“哈欠”是否达到了调节肌肉使之适合于艺术歌唱的目的。而对于那些不具备良好喉头状态的人,根本是没有作用的。声乐训练的基础是造就喉器使之适合于艺术歌唱,有了这个基础,各种声乐方法才能更有效实施,。其中方法和状态又是相辅相成的。

 

    造就声乐乐器使之适合于艺术歌唱,这是声乐学生的一个基础性的根本问题,但是造就的第一阶段我们是无能为力的,因为他是天生的造就,我们平时所说的某个学生条件很好。“条件好”那就是天生的造就。在十月怀胎的时候,老天已经为他造就了一副适合于艺术歌唱的喉器,这就是歌唱的天才,只要有机遇他就能成为出色的歌唱家。天生的也有不够完善的喉头状态,这就需要后天的造就,使之适合于艺术歌唱,这就是第二个阶段的造就,由于情况各异,后天的造就也可以造就出很多优秀的歌手。但是后天人工的造就只能是在人工所能达到的范围内把那些不适合艺术歌唱的某些部位造就成适合于艺术歌唱的状态。某些天生的优良喉器不是后天造就所能完全达到的。比如中央电视台所举办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将赛中,中国观众最喜欢的某些原生态歌手,他们的声音那么高昂那么嘹亮,唱的那么好,我们评委声乐专家都为之叫好,他们没有上过艺术院校,但是老天给他造就了适合于唱他们那种民歌的歌喉。当然,他们也有后天的造就,那就是他们的人文环境、民族环境、歌唱传统、自然环境。自从中央电视台及部份有识的音乐家使这些“原生态”歌手在世人面前展露后,我确认科学发声发不是意大利美声所独有,在我们中国民间早就有了,他们歌唱的高度、味道、受中国观众欢迎的程度,都是非常优秀的,使我们中国人感叹到“呀!原来我们中华民族还有如此亮丽高超的声乐文化。”这个问题是不在本人讨论的范围,不加深入探讨。

 

    以上是我对声乐上部份问题的看法,也受着自身经历和条件的限制,难免有不恰当不全面之处,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