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0-83488621
>> 传真:020-83599801
>> 邮编:510095
>> E-mail:gdshengyue@163.com
>> Q Q:546829193
高师音乐学专业声乐硕士生培养质量刍议
在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中,作为技能专业最高学历的声乐硕士,什么样的质量标准才与学历名副其实呢?如今,我国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点甚多,培养出的声乐硕士比比皆是,但高学历低水平的现象却较为普遍。那么,这些高学历者,在声乐技能上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在理论和科学研究方面应该具备什么水平,却引起了音乐教育者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本文认为:声乐硕士生的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声乐技能、理论与科研、综合能力三个方面,要提高培养质量,需要严格把守以下三个关口。
一、声乐技能关
声乐是音乐学专业中技术性、实践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声乐硕士首先应该掌握较高的声乐演唱技巧,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对声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并掌握一定数量的中外声乐曲目,起码应高于对本科生的专业要求。但是,客观现实却让人有点“不可言喻”,在演唱方面“研究生不如本科生”的说法、感受或现象在各高校较为普遍,许多声乐教育者或导师都为之遗憾或感叹。那么,原因何在呢?
1、生源条件良莠不齐
目前,高师声乐硕士的生源主要来源于: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具有一定资格高校音乐学专业的推免保送生,这些学生大多在完成本科课程后,具有继续提高声乐技能的条件,在专业理论上也具有继续深造的潜质。他们大多是本科阶段的优秀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后仍可能继续保持优秀的态势。但更多的学生来自一般高校或二本学院,许多人在本科阶段时,既没有显露出较好的声乐的条件和素质,也没有掌握应该具备的声乐技能,更不可能掌握有一定数量的声乐作品。他们步入研究生教育阶段后,在学习中显得十分吃力和笨拙。
研究生教育是本科教育的继续,本科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许多考生总是片面认为:“本科时声乐没学好,到研究生时再好好学”,这想法是不错但不现实。研究生教育毕竟是高于本科教育的一个学习阶段、学习平台、学习机遇、学习经历,因此不会再让学生重蹈覆辙,再去学习那些本该在本科学习的内容,本该在本科掌握的技能,只能在本科的基础上不断前进。一些考生在本科的声乐学习中,不但没有学到本事,反而学到一身怪毛病,不是发声有问题,就是音准节奏不到位,唱的什么也说不清楚,演的什么角色也不知道,还指望到研究生来个“脱胎换骨”吗?纵然声乐导师有天大的本事,巧媳妇也度无米之炊,只能尽职尽责罢了。所以,声乐硕士生的声音条件和艺术素质是培养演唱能力和质量的前提。
2、考试制度单一
现行的研究生考试制度,也不太利于选拔较好声乐条件和素质的学生。就高师音乐学专业的考试制度而言,首先,声乐考生要通过国家四门课的统一考试,而且四门课中还设有“总分”和“单科分”的门坎。难怪一些考生为闯英语关,不息“铤而走险”违纪违规。其次,声乐考生要通过四门课的统一考试到“专业复试”时,导师们才能一次性了解考生的声乐演唱水平,观察考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分析考生的音乐潜质等。由于导师们十分理解考生在考试中的付出,同情考生四门课程统一考试的艰辛,以及当年招生计划和指标等等原因,大都不情愿地降低了对考生的专业要求,不想让考生在专业复试中被淘汰,许多考生就是这样被导师“勉强”收留的。
另外,在“学术型”和“专业型”招生人数比列失调的情况下,将“学术型”不能录取的考生“调剂”到“专业型”录取,也是声乐硕士条件和潜质受影响的一个原因。所以,将这种考试制度下选拔出的学生再进行高端培养,能如期取得预期效果吗?声乐硕士培养质量不高,不就“理所当然”了吗?
3、教育管理不严
严格和规范管理,是研究生教育中把握声乐硕士培养质量关的重要环节。但在各高师中,研究生教育的管理不严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一些高师的研究生教育刚起步,在教育管理制度上有多处缺失,需急待补充和完善;或是一些高师没有严格按学校研究生教育已有的规定执行或操作。
在教学管理方面主要的问题有:首先是声乐硕士培养方案、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没有文件依据,笔者试着查找一些高师声乐硕士培养方案,但让人遗憾;其次,一些学校对声乐硕士“研究方向”该如何表述不一致,课程设置过于简单,对“学术型”和“专业型”培养的异同,在管理文件中缺乏明确规定;然后是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要求,如“声乐教学大纲”、“教学曲目”、“考试规定”等,都缺乏明确要求个规定;还有的专业课程也形同虚设。
另一方面,由于研究生教育高于本科教育,声乐硕士大都受到院校的领导、导师、管理人员的信任和尊重,因此就给了他们许多“自由行动”的空间,放松了对他们的严格要求。于是,较多声乐硕士成天忙于“家教”, 在校外拼命“赚钱”,根本不把精力发在学习上。要么完不成导师布置的声乐作业,要么错词、错音、错节奏,一些硕士还专在理论课请假,或是共同课无故旷课,难怪有导师提议:“研究生要像高中生一样管理”。只有加强教育管理,才能保证不让教育资源浪费,保证学生的学习精力不乱转移。因此,生源条件的不尽人意,考试制度单一,填报志愿的“调剂”乱象,教育制度监管不严等,都是影响高师声乐硕士生培养质量的原因。
二、理论与科研关
研究生培养的一大标志,就是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文化水平理论的基础,理论水平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没有文化和理论的基础是不可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就声乐理论而言,主要包括技术理论、表演理论、教育理论、史论、鉴赏理论几个方面,每一个声乐硕士除演唱之外,都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吸取营养。笔者在声乐理论课堂上,经常用“没文化”的来提醒声乐学生对理论的重视,来告诫学生们注意声乐理论与知识的积累。对本科学生来说,可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有然”,但对声乐硕士而言,就必须“知其然,而知其所有然”。声乐理论水平普遍偏低,科研能力几乎为“零”,是高师声乐硕士的普遍现象。那么,又是什么原因所致呢?
1、学生的理论基础差
声乐是技能型的学科,对学生文化课的要求总是低于其它学科。比如音乐学本科的文化分、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的文化分都低于其它学科。声乐硕士文化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他们理论水平的发挥,还波及到他们科研能力的施展。一些声乐硕士幼稚地认为:研究生嘛,把歌唱好就行了,理不理论也没有什么用,对的起主科导师就行了,从而放弃了对相关理论课程掌握和重视。
理论在实践中提炼又指导实践,在声乐艺术中共存。笔者曾采用过规定声乐硕士在校期间必须阅读指定几部声乐理论书籍的办法,但由于不能逐一监管,只能靠学生自觉阅读,最后不了了之。客观条件的存在,主观意识的偏离,使一部分声乐硕士生静不下心来看书,安不下心来做研究,一提学术论文就害怕,一谈科研课题就头痛,这样还“研究”什么呢?尽管声乐硕士也重视学位论文的写作,但对多数人来说,都是被“逼”无赖的,并非是由衷自发的,如果不规定硕士生要完成几万字的学位论文的话,一些声乐硕士三年内可以一字不写。
2、导师的理论意识淡漠
声乐导师正确的理论观念,也是促进声乐硕士理论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高师的声乐导师(尤其晋升职称年限缩短后)队伍中,确有一些自身没有研究生教育经历,对声乐理论不感兴趣或许还有些偏见,科研水平不高的老师,片面认为声乐硕士嘛,能把歌唱好就不错了,对声乐硕士应掌握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没有具体的要求,忽略了对学生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示。于是,学生对声乐演唱的艺术处理、情感表达等,也缺乏理论依据或理论上的归纳,学生对声乐作品理解和演绎趋于肤浅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在声乐技能与声乐理论的关系上失衡。
教育是双边的教学活动。在声乐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传授声乐理论知识、指导技能训练、掌握艺术标准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接受声乐知识与技能、创造和表现声乐艺术的主体。因此,教师的观点、方法、水平、能力对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声乐导师声乐理念的与时俱进,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科研能力的不断增强,教学要求的明确、规范、严格化,也是声乐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声乐导师在传授技能的同时,需注意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引导。
三、综合能力关
综合能力是声乐硕士声乐演唱技能、专业知识、审美能力、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实际运用中的高度体现,是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毕业后服务于社会的先决条件。除培养方案中的《教学实践和科研训练》等相关课程外,声乐硕士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多是需要学生自己在研究生教育的平台上,以“培养目标”的定位为依据,去寻找“机会”进行培养和锻炼。
1、培养目标的定位
在高师声乐硕士的培养中,有“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类型。“学术性”的培养目标概括为:“声乐演唱、声乐教育、理论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与科研型人才或师资”。因此,声乐硕士的综合能力应该聚焦于“教学与科研”上,以“教育”为核心。
“专业型”的培养目标概括为:“为文化部门、专业单位和团体培养适应文化和艺术事业发展的应用性人才。”并具有较高表演技能和艺术表现力,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审美能力的,能够胜任本专业艺术创作领域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声乐硕士的综合能力聚焦于“应用和实践”上,以“艺术表现”为核心。
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培养类别,决定了综合能力的不同体现或不同特点。因此需要声乐硕士根据自己的专业定位,目标要求,自己的优势或所长进行培养和锻炼。
2、培养方式的灵活多样
声乐硕士的综合能力不是固有的,是需要培养和锻炼的,同时综合能力培养的方式又是灵活多样。除《歌剧、重唱排练》等相关实践课程外,再寻找各种艺术实践机会,是培养自己综合能力,提高和锻炼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比如:声乐条件较好的学生,多关心或参与一些适合自己的声乐比赛,培养和提高声乐技能的运用能力;热心于声乐教学的学生,可以与导师多沟通多请教,多观摩导师的声乐教学,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是在校外瞎教考生)进行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学生,应多关心些学术活动,在导师的指导下设计些选题,做些研究,尝试撰写一些学术论文,进行某些专题的讲座;对具有组织能力的学生来说,协助导师或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一些音乐会、文艺晚会的组织工作,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
结 语
质量,才是“硬道理”。 质量不仅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希望,也是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希望,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尽管我国高师声乐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大好,但与世纪先进国家的同类教育差距甚远,有必要对声乐硕士的培养进行反思和研究。然而,招考制度的改进,生源质量的严格把守,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教材建设的快速推进,技能与理论的同步要求,教育管理的有效监管,成为声乐硕士培养质量的提高和保障,切勿失衡或丢缺。笔者曾用“唱的好,教的好,写的好”来描述声乐导师或声乐教授的形象,为此,也用“唱得好,写的好,能力强”来描述声乐硕士培养的质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