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0-83488621
>> 传真:020-83599801
>> 邮编:510095
>> E-mail:gdshengyue@163.com
>> Q Q:546829193
我和音乐——访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杨天君
编者按:七月底一个炎热的上午,记者来到杨天君教授的工作室。宽阔的客厅除了一架钢琴,几张椅子没有其他杂物。杨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学生演唱的是法国歌剧《浮士德》中玛格丽特的咏叹调,杨老师一边弹着钢琴一边讲解着音乐的内容、纠正学生发声的问题。我们的到来并没有打断他教学的专注。课毕,简单的寒暄之后,开始进入正题,开始还有点拘紧,随着话题的深入,杨老师的话匣逐渐打开。我们看见了讲台之下的杨老师,一个真实、自然、朴实、爽朗的东北人,一个热爱音乐的普通教师在讲述有关他和音乐的故事。
北子南来辟开地
执著的追求和发自内心的热爱,可能真的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不是对声乐艺术执著的追求和发自内心的热爱,如今世上可能会少了一个声乐教育家,多了一个石油工作者。回想起自己从艺经历,杨老师坦诚道,自己15岁就参加工作了,当时是东北一个油田普通的石油工人。但由于从小喜欢唱歌,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走进了沈阳音乐学院附中的大门。说起这段年轻时候的经历,杨老师嘴角带笑,难掩心中的自豪。在当时,从事声乐的人并不像现在一样多,大家对艺术这个领域的了解很有限。1981年,沈阳音乐学院附中2000多报考学生中,被录取的人寥寥无几,杨天君老师凭借着对歌唱艺术的执著和天赋,成为为数不多的幸运儿。1985年,杨老师又从沈阳音乐学院附中进入沈阳音乐学院展开为期四年的大学本科学习。他坦言道,当时自己的想法特别单纯,学音乐就是因为喜欢,没有其他的想法,甚至对未来,对毕业的出路也没有太多的规划,只是觉得能学习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就很幸福了。转眼到了1989年,四年的大学本科学习结束,对于当时艺术类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到北京和上海的艺术院团工作是一时首选。但是杨老师当时更青睐的是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
初到广东,一切都是陌生的,充满着神秘和吸引。那时华南师范大学刚刚成立艺术系,年轻的杨老师带着激情与梦想,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但是,很快杨老师就发现了当时广东地区音乐教育与北方存在差距。当时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虽然高于内地,但是专业声乐领域缺乏群众基础,接触音乐的人非常少,几乎没有考音乐的学生,有的学生甚至几乎不会唱歌,考上音乐系的学生大多只是考前突击,专业基础严重缺乏。然而,真正热爱艺术的人不会因为环境和现状而改变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刚走出校门就上讲台,杨老师觉得学习声乐是个长期的过程,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兴趣和对好的声音审美,一边是并不理想的生源,另一边是还需不断进取提高的自己。现状虽然不如想象中理想,但可喜的是在一众广东声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不断的提高,近年来,广东地区的声乐教学水平和普及程度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如今回忆起这段日子,杨老师幽默地说自己是华师最年轻的元老。确实,二十多年的积淀和探索,杨老师早已从当年那个初出茅庐的学生,蜕变成今天坚守在教学一线的骨干。但是杨老师谦虚地表示,跟声乐界那些拥有五六十年教学经验的老一辈比,自己前方的路还很远。
传道授业传薪火
谈起眼下“艺考热”,虽然无奈于现在很多学生学习声乐进入艺术类院校的目的并不像过去一样单纯。他们更多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进入高等院校接受教育,而不是单纯地出于对歌唱艺术的热爱。杨老师看到更多地是希望。“艺考热”的形成与大学的扩招息息相关。随着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和发展,各种门类的综合院校纷纷申办艺术专业,艺术类院校本身的扩招无疑是为考生提供了考上大学的不同途径,其实,任何人都可以学习音乐,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把音乐作为职业,杨老师认为,这些芸芸的考生中,大部分不会成为职业音乐家,但是无论如何,这种“热”都是对声乐发展的一种推动,只有更多人了解了传统音乐,传统音乐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体的时候,人们才会对它进行选择、评价,从而是对它发展的产生动力。
改革开放之初,广东的音乐教育普及和发展处于不发达状态,当时广东地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毕业时的水平相当于内地发达城市学生的入学的要求,但是近年来情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无论在考生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在不断地提高,整体水平远远超过内地很多省份。
总结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杨老师首先追求的是“自然”,这种自然不仅体现在声乐技术技巧上、语言上的自然、同时也是情感表达上的自然。只有在自然状态下,加上适当的技巧来表达情感,这样的声音才能打动人。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性,杨老师一再强调,作为教师“因材施教”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一门学问,身为老师不但要有发现学生特殊之处的眼光,还要具有较高的音乐修养、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敏锐的音乐耳朵,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与时俱进树新风
除了专业教学,杨老师与时俱进,关注时下非常火热的音乐选秀类节目,例如《中国好声音》、《中国最强音》、《我是歌手》等等。身为专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杨老师也为节目中有如此多有才能的人而赞叹。他甚至感慨,社会上怀着对音乐的热爱、有音乐才能的人比专业的艺术类院校还要多。他肯定这样的节目能激发更多人音乐上潜在的才能,但是这类节目为了吸引眼球而故意制造的故事,也难免落俗套,成为一大败笔。
谈到业界争论的热点之一“美声民族化”的问题,杨老师首先表示,不存在“化”的问题。这种误导源自于人们对于“美声”、“民族”等演唱方法的误解。在全球化的今天,美声唱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演唱技艺,早就被国人普遍接受,运用不同的声乐技艺表现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声乐作品是必然的选择,并不是美声一定是唱外国歌曲,无论是美声还是民族,都只不过是演唱方法,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而不是拘泥于美声还是民族。
在教学之余,杨老师从98年开始多次在音海音乐厅举办独唱音乐会、师生音乐会及各类专题音乐会,并多次带领学生在国内和省内高校进行巡回音乐会,广受好评。
后记:在没有见到杨老师之前,一直觉得他身为一院之长,以及在广东声乐界的地位,肯定不容易接近。但在接触之后才发现,杨老师非常平易近人,并没有那么多架子。直至采访结束,记者看到的都是一个热爱音乐,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幸福快乐的普通教师。谈起自己热爱的领域,杨老师那种炽热,诚恳,坚定的眼神感染了记者。一个人如果能找到一件事,既是自己的兴趣,又是自己的职业,那该是多么的幸福。最后杨老师说:“感谢声乐艺术使我们的人生丰富多彩”。